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台幣強勢 央行成匯損受災戶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1/11/22 第524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台幣強勢 央行成匯損受災戶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出口景氣史上最旺,激勵新台幣匯率強升,讓新台幣站上「最強亞幣」寶座;但超強勢的新台幣匯率不只讓出口大廠哀鴻遍野,就連中央銀行也淪為匯損受災大戶;據統計,自2016年至2020年這五年,央行外匯存底有四年都有外匯資產評價損失,今年截至8月底,評價損失已達5,410.35億元。

根據立法院最新報告,央行外匯存底運用產生的外匯資產評價損益結果,自2016年至2020年間,除2018年有評價利益4,238.61億元外,其餘年度皆產生外匯資產評價損失。

其中,2016年外匯資產評價損失為5,049.63億元、2017年更是破兆元大關、飆上1兆1,563.08億元,2020年因新台幣持續升值,使外匯資產評價損失擴增至7,971.92億元,較2019年的4,878.48億元,大幅增加3,093.44億元,增幅達63.41%;今年截至8月底,外匯資產評價損益達到5,410.35億元。

立院報告指出,去年國際主要國家為緩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持續採行寬鬆貨幣政策,致新台幣匯率波動加劇,央行為維持匯率穩定,去年下半年及全年淨買匯分別為352億美元及391億美元,去年底持有外匯存底5,299.11億美元,較前年底的4,781.26億美元增加517.85億美元,增幅達10.83%;至今年8月底則增加至5,435.78億美元。

該報告認為,今年8月底止,央行外匯資產評價損失已達5,410.35億元,但央行所提兌換損失準備504億元未及評價損失的10%,以8月底我國外匯存底5,435.78億美元的規模而言也明顯不足。

該報告表示,我國為小型開放經濟體,貿易依存度高,外匯市場屬淺碟型,維持新台幣匯率相對穩定有其必要性。央行在考量安全性、流動性及收益性等原則下,應適時評估國際金融情勢發展,動態調整外匯存底的投資組合。

另外,央行持有外匯資產主要為提供我國對外交易流動性,挹注國際收支需求,目的在於調節供需,維持有秩序的外匯市場,雖其對外匯資產管理非首重收益性,但仍應依國際經濟金融情勢強化因應匯率波動的風險承擔能力,以促進財務穩健及維持金融穩定。

 
央行官員:不影響年度收益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握有龐大外匯存底的中央銀行也成匯損受災大戶,央行官員解釋,放眼全球,外匯存底較多的國家,帳上都會產生評價利益或損失,近兩年來新台幣匯率升值,央行握有的外幣折成新台幣後,帳上就會出現評價損失,但這樣的未實現評價損失,並不會影響央行當年度的收益。

央行官員表示,新台幣匯率有升有貶,外幣資產折成新台幣金額就會有未實現的評價損失或利益,央行依規定每年可提列兌換損失準備,以因應匯率變動風險,且尚有黃金未實現評價利益5,300多億元及法定公積逾1兆元足以因應,因此,央行財務仍十分健全。

中央銀行法第43條明定,央行以黃金、白銀、外幣及其他國際準備計算的資產或負債,如其價值因國幣評價改變,或此類資產、負債對國幣的價值、評價或匯率改變而發生利得或損失,均不得列為央行年度損益。

 
新台幣三年升值8% 亞幣第二多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新台幣匯率究竟有多強?中央銀行統計顯示,2019年至今這三年來,新台幣匯率累計升值8.31%,僅次於人民幣的9.13%,排名亞幣第二。

央行統計顯示,相較於新台幣匯率近三年內升值逾8%,台灣主要貿易競爭對手國貨幣,像是韓元,逆勢貶值2.44%,日圓更是重貶5%,星元則是貶值0.93%,其他亞幣都在貶值,讓新台幣更顯強勢。

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大漲6.43%,非美貨幣走勢全盤皆墨,其中又以「最弱亞幣」日圓,累計重挫9.84%最多,韓元則跌8.35%,星元也貶值。反觀新台幣匯率,今年以來累計強升2.57%,超前人民幣升幅2.45%,為今年的「最強亞幣」。

立院報告指出,回顧2020年匯市,新台幣匯率大致呈升值走勢,外匯交易量略增。去年第1季因疫情、各國降息及外資匯出影響,新台幣對美元匯率震盪走貶,其後因我國疫情控制得宜,出口及經濟亮麗,新台幣對美元走升,年底收在28.508元,全年升值5.61%。

 
創生券綁定僅5成 22日討論改善
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聯合報
政府祭出五倍券刺激消費,國發會配合推出面額五百元的地方創生券廿日截止登錄綁定,但民眾反應冷淡,廿萬份地方創生券,只有十一點七萬多個中籤民眾完成登錄綁定,占比只有五成多、不及格。國發會官員說,未用完的經費預計將留到明年春節期間創生券的第二波加碼方案時使用,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今天將開會討論改善措施,解決民眾綁定率偏低等情形。

本土疫情五月爆發重創內需型產業,政府比照去年發放振興券,額度從三千變五千元,各部會也推出八款不同的加碼券,其中創生券因為面額相對較低,限定須綁定台灣Pay金融卡才能使用,且適用店家只有六四七家,又少又難用所以吸引力相對有限,約十萬人中籤的幸運兒寧願放棄,與五百元擦身而過。

據了解,各部會八種加碼券中,除地方創生券民眾興趣不高,同樣規定要綁定台灣Pay金融卡帳戶才能使用的原民會i原券,民眾反映也不佳,即使面額高達一千元,截至廿日的補登期限,完成綁定的也不到六成,同樣不及格。

國發會副主委游建華說,地方創生券預算編列兩億元,預計分兩波進行,經費各一億元,第一波未用罄的額度,將用在第二波的春節加碼方案;至於第二波方案細節,預計明年一月公布。

國發會內部分析,地方創生券的適用店家和i原券一樣,在偏鄉的比率比較高、使用場域受限,而限綁定台灣Pay使用是否影響使用意願也會檢討。為什麼選擇一定要綁定台灣Pay使用?官員解釋,主要是為了降低處理後續金流的行政成本。

 
台電首座離岸風電併網基地 啟用
記者鄭鴻達/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為滿足台積電等企業對綠電的需求,台電提早六個月完成「彰一開閉所」興建,昨(21)日正式啟用,成為全國首座離岸風電併網基地,將可協助彰化外海離岸風電併網,啟用後可提供1.5GW(10億瓦)併網容量,並預計於2024年再增1GW的併網容量。

隨著各國與國際大廠日益重視再生能源議題,加上經濟部公告「用電大戶條款」,國內企業對於綠電的需求與日俱增,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也四處蒐羅再生能源。

行政院長蘇貞昌、經濟部長王美花與彰化縣副縣長洪榮章等官員昨天出席「彰一開閉所啟用典禮暨彰工升壓站祈福儀式」,見證全國首座離岸風電併網基地正式啟用,蘇揆也當場指示經濟部、台電繼續加速推動再生能源。

蘇揆表示,「人人需要用電、發電人人有責」,為提升台灣空氣品質、讓地球得以永續,發電方式應有所改變,朝更有效率、更乾淨清潔方向邁進。他說,彰化有發展風力發電的自然環境優勢,配合成熟發展技術,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風場。

蘇揆表示,彰一開閉所提前半年完工,不僅讓離岸風電併網發電、落實能源轉型政策,也讓彰化縣政府能獲得回饋收穫,包括三年共3.3億元的回饋金,以及每年估3億元的風場租金回饋金。

台電說明,開閉所是離岸風電併網的關鍵樞紐之一,有如家中分電箱。

 
許永輝:核四運轉測試難過關
記者鄭鴻達/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核四是否真能安全重啟?台電核能發電處處長許永輝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核四在缺乏整合經驗前提下,產生設計、施工與系統間的扞格衝突,導致試運轉測試長達七年仍難以過關,因此直言「核四不安全,不應該重啟」。重啟核四公投成為社會聚焦議題,核能發電是一項高度專業議題,許永輝以其從核二廠設備運轉員的基層做起,長達31年的核電廠工作經驗,釐清核四從興建、封存乃至今的安全議題。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核四在興建的過程中爭議不斷,請問核四過去施作的實際狀況究竟如何?

答:我2012年到核四擔任的是模擬中心主任。台電的分工很細,一個電廠從設計、採購、施工到測試都是不同單位負責,我主要負責最後的測試工作。

到核四服務後,我發現核四在設計與興建時,選擇了美國沒運轉經驗的「進步型沸水式反應器」(ABWR)機組,又照搬日本K6、K7的廠房設計。

當時沒料想到的是,日本廠房設計較小,但設備又必須符合美國法規的設計標準,根本難以相容,兩者在消防系統、事故處理、安全設備的配置上都有很大的差異,這導致電廠內裝空間狹小,大幅壓縮工程調整、維修、加固與安全反應的適當空間。

核四在1999年拿到建廠執照後,從設計不足五成時就開始施工,因層層分包、空間設計與設備規格衝突,導致多項問題。

核四施工後,違規逕自核准變更設計項目高達1,500多件,「DCIS數位儀控系統」設計修改案也高達4,727件,因此後期測試根本走不下去,整個工期經過四次展延長達12年,總預算也膨脹達新台幣2,838億元。

支持核四的朋友常說「拼裝本身不是問題」,也說沒有核安疑慮,但核四廠複雜程度與安全要求遠超過一般工業產品,核四缺乏整合經驗,產生設計、施工與系統間的扞格衝突,種下試運轉測試長達七年,仍難以過關的真正原因。

問:外界不斷質疑安檢報告已經完成並對外公布,這和試運轉報告的差別究竟是什麼?

答:核四試運轉測試從2007年一路做到2014年,總共做了七年,第一份試運轉報告更早在2010年就交付原能會審查,但遲遲未能通過,相比起核一、二、三廠,僅花一年半的時間,就通過試運轉測試。

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當時馬政府為緩解社會爭議,責成經濟部在2013年4月成立獨立於台電試運轉小組的「強化安全檢測小組」。

但當年經濟部在召開記者會宣布安檢報告通過的隔日,當時的原能會就發新聞稿指出,安檢只是經濟部及台電的自主強化機制,原能會仍將依法嚴格審查台電公司所提送之系統功能試驗報告。顯見安檢不具取代性。

至於耐受度測試,是在實驗室的環境中模擬高溫、高壓、高輻射的環境,甚至個別上振動台做耐震測試,這都是現場安檢所無法做到的事。

追加千億仍無法解決問題

問:如果核四安檢與試運轉測試不一樣,那處長簽署的試運轉測試是代表通過嗎?

答:網路上謠傳說核四由我督導跟簽收保證安全,這些都是基於沒辦法區分「安檢小組」、「完成試運轉測試」、「審查試運轉測試」三階段的誤解所導致。

我2012年5月1日到核四負責試運轉測試,當時試運轉測試已做五年都還沒完成,整個試運轉測試只占整體核四工程的3.6%,我在台電每做完一項試運轉測試,就將所有核四試運轉測試數據,如實提供給安檢小組跟原能會。

因此,我的簽名是保證數據資料真實性,不代表我是為核四安全背書。

問:核四興建至今已經投入上千億元經費,難道這些工程問題都無法解決嗎?

答:我在核二當廠長時,常對同仁說,「做事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但現在反應爐已全部組裝完成後嵌入基座,焊接的銲道根本已經無法逐口檢查,這已經錯失了核安品保的可能性。

很多民眾會問「為什麼管線不能重鋪、耐震不能補強?焊道為什麼不能重新拆卸反應爐後檢查?」是因為整個電廠的空間規劃必須重新配置,反應爐的施作需要重頭來過,且廠房必須打掉重建,或是重新添購符合空間的設備機組,問題是這樣又要再投入多少成本和工時?

問:核四重啟會遇到什麼技術問題需解決?

答:核四要重啟,除要先向立法院爭取再次追加項算,在預算通過後,技術上要進行的還有以下四項工作。

第一,要重新進行廠房下方S斷層槽溝開挖與海域地質調查。

第二,若要申請建照,必須依新的核能法規和工業標準,提出初期安全分析報告,逐項核對用25年前(即1996年)的法規所安裝的設備,是否能符合標準。

第三,這25年來核電廠建廠法規已大幅修改,必須以廠址半徑320公里內,十萬年錯動過的所有斷層,進行連動式的共伴效應計算,評估所需耐震度設計,不過依初步計算,已遠超過原有設計值。

第四,廠房結構、設備補強,是否補強空間,都需要逐項盤點評估。例如數位儀控系統設備均已過期,新品都要上震動台來測試耐震度,這等同必須重新設計,這還不包括施工及施工後測試。

 
國際財經要聞
美國會大挑戰 兩難題待解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總統拜登的1.75兆美元支出法案上周在聯邦眾議院以微幅差距過關後,接下來幾周將在參議院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而且美國舉債上限措施也將在12月3日到期,聯邦政府可能12月中旬就沒錢可用,面臨局部關門和債務違約的風險,使國會須在未來兩周化解兩大棘手難題。

拜登政府提出、旨在強化社會安全網及對抗氣候變遷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在民主共和兩黨各占50席的參院面臨不確定的未來。

眾院版法案有兩個條款可能會在參院遭遇阻礙,一是各州與地方稅(SALT)扣抵聯邦稅的上限將從1萬美元提高至8萬美元,可能嘉惠高所得家庭,讓鼓吹對富人增稅的部分民主黨議員不滿;另一是提供所有勞工四星期帶薪的家庭假和病假。參院在審理這項法案時,可能耗費好幾周的時間協商,甚至拖過耶誕節,而且可能大幅修改條款內容。更何況,參院通過的協議也需再送回眾院批准。因此這項法案要成為法律,恐需耗費很長一段時間。

另一個令國會議員頭痛的問題,則是聯邦政府舉債上限將在12月3日到期。美國財長葉倫17日致函國會領袖警告,若國會未能在12月15日前提高舉債上限,聯邦政府可能會債務違約,進而導致經濟衰退。

葉倫把期限由原先預估的12月3日延長至12月15日,原因之一是在拜登上周初剛簽署成為法律的基建法案中,有部分資金可使美國政府維持運作至下月15日,也將使國會多出12天敲定協議,以提高或凍結舉債上限。

參院多數黨領袖(民主黨)舒默和少數黨領袖(共和黨)麥康納已於上周四(18日)會面,討論在12月中旬以前提高或凍結舉債上限的問題。麥康納在會後說,「隨著會議接近尾聲,我們已就幾項問題進行了相當程度的討論,我們同意繼續討論以達成目標」。舒默則堅稱,所有問題都將在耶誕節前解決,而「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將在參院通過。

 
供應鏈受阻 耶誕樹喊漲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年底購物旺季的耶誕樹數量將比往年少,天然和人造耶誕樹都可能缺貨,導致耶誕樹漲價,凸顯供應鏈受阻與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CNBC報導,人造耶誕樹進口及批發商National Tree Company執行長巴特勒表示,今年耶誕樹的需求將會很強勁,因此消費者不應該等,現在就該買耶誕樹,到了銷售高峰感恩節時,供應可能會少很多。巴特勒指出,消費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家用商品支出穩定增加,加上疫苗接種使今年冬季的聚會規模擴大,代表今年的耶誕樹需求將升高。

巴特勒並表示,去年每只貨櫃的運費為2,000至3,000美元,今年高達2萬美元。由於運輸成本升高,商品售價可能大漲25%。

美國耶誕樹協會執行董事華納表示,供應鏈受阻,人造耶誕樹首當其衝,這些商品多數自亞州進口,但運抵美國所需時間比過去長。她說:「今年耶誕樹的數量會比往年少,消費者勢必得承擔較高價格。」

華納指出,供應鏈受擾和氣候變遷引發的天災,也衝擊天然耶誕樹市場。她表示,耶誕樹種植者也面臨運輸問題,原因是種植者找不到卡車把樹運到市場。

 
韓娛樂業籌資額攀峰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南韓流行音樂(K-pop)紅遍全球,促使南韓娛樂公司競相掛牌上市,帶動娛樂業者今年來上市籌資金額締造歷史新猷。投銀人士也預估,未來數月將有更多相關公司上市。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來在首爾掛牌上市的娛樂公司,整體籌資額攀抵38億美元,創新高。拜藝人恢復現場演場會等活動之賜,南韓各大音樂經紀公司的股價也攀抵歷史新高。

南韓男子天團「防彈少年團」、高人氣女團「Blackpink」等南韓藝人在全球大受歡迎,促使規模較小的經紀公司陸續尋求掛牌。例如,女團「Mamamoo」所屬唱片公司RBW,已透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籌資268億韓元(2,250萬美元),獲超額認購逾3,700倍,定22日掛牌上市。

RBW總裁金鎮佑(音譯)表示,計畫把籌得資金用來加快全球擴張腳步,將收購更多唱片公司和智慧財產權,並簽下更多亞洲藝人。

K-pop粉絲通訊平台業者DearU也已在11月掛牌,這家獲SM、JYP等大型音樂經紀公司支持的業者,透過IPO籌資858億韓元,吸引法人和散戶關注。

 
歐投資展望 低估疫情威脅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隨著歐洲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惡化,導致多國再度實施防疫封鎖措施,但彭博資訊指出,從許多機構所提出的2022年經濟展望報告和經理人調查來看,投資人似乎低估了疫情風險。

彭博資訊報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2022年歐洲展望報告完全沒提到「封鎖」二字,美國銀行調查也顯示,新冠疫情只是基金經理人所認為的第五大尾部風險(tail risk),僅5%受訪者擔心疫情可能衝擊市場。經理人認為的最大市場風險包括通膨、央行升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停滯及資產泡沫。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公司18日發布的2022年展望報告指出,主要假設情境為目前的疫情「不會升高到需要再度實施封鎖的程度」,但隔天,奧地利便宣布全國封鎖,德國也警告可能跟進。

歐股也一片樂觀,雖然奧地利全國封鎖的消息拖累歐洲旅遊和休閒類股19日重挫,但大盤道瓊歐洲Stoxx 600指數同日最多卻僅只跌0.6%。

□豐在10月發布、詳述明年潛在風險的報告,或許有助解釋為何市場不太緊張。報告指出,新一波疫情未必全是市場利空,因為需求過熱的跡象可能因此消失,進而降低對停滯性通膨和央行過早緊縮政策的憂慮。

 
美股耶誕行情…暖身中
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股本周將迎來感恩節,分析師指出,由於美股在感恩節當周向來表現良好,有望為接下來的「耶誕行情」奠基。

CFRA公司投資策略師史托瓦爾表示,1950年以來,美股在11月最後五個交易日通常都會上漲,從歷史經驗來看,美股在感恩節(25日)休市前一天上漲的機率是66%,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上漲機率是57%,感恩節後第一個周一的上漲機率更達71%。

分析師預期,美國第4季經濟成長率將達二位數,擺脫第3季僅增長2%的低潮,但還要看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歐洲多國已再度實施防疫封鎖措施,對於上季也遭受Delta新冠變種病毒衝擊的美國,是一大警訊。

本周最主要的觀察重點,當屬美國總統拜登將提名的聯準會(Fed)主席人選。現任主席鮑爾任期將在明年2月屆滿,目前拜登考量的人選有二,包括鮑爾與Fed理事布蘭納德。

若拜登在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結束、美國又通膨高漲的此刻「陣前換將」,可能造成投資人不安,引起股市波動,但分析師認為,布蘭納德對通膨的立場比鮑爾更鴿派,可能更願意忍受通膨而暫緩緊縮貨幣政策,這將帶動股市持續上漲,有望一路漲到明年。

投資人也將緊盯預定24日發布的10月個人消費支出(PCE)平減指數(Fed關注的通膨指標)和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以及23日陸續發布的多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等數據。

 
要聞
投資型商品 留意盈虧自負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投資型年金熱銷,國內知名財富管理業者台新銀行提醒,投資型年金為投資型保單的一種,自然也有投資型保單投資盈虧由保戶自負的特色。

不過,投資型年金與投資型壽險自負盈虧時點不同,投資型年金在年金累積期間,投資風險由保戶自負;投資型壽險若為終身型保單,保戶終身須自負盈虧。

台新銀行表示,「年金給付開始日」為年金保險重要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也就是年金的累積期間,保單控制權在保戶身上,保戶可按個人需求,辦理保單解約、部分提領等契約變更事項。

 
三個理由 投資型年金榮景才剛開始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股市牛氣沖天、保戶把投資型年金當投資工具、壽險公司著眼接軌ICS(保險資本標準)可少提風險資本,三項因素匯聚下,投資型年金今年銷量大噴發。外界好奇,投資型年金的榮景會有多久?

壽險公司高階主管昨(21)日表示,這不是曇花一現,而是新趨勢的開始,換言之,投資型年金不會只在今年打敗利變壽險,只當「一年險王」,主要理由有三。

首先,美國聯準會宣布本月起每月縮減15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預計明年6月停止購債;縮減購債規模只是減少買債、聯準會放到市場上的錢比以前少,不是開始要把錢從市場收回去。

貨幣政策的轉向,量先價行,聯準會要開始升息最快也是明年第4季的事;他表示,明年資本市場不致太差,投資型保單至少明年上半年都還會繼續熱銷。

其次,投資型年金不像投資型壽險,投資型壽險有身故給付,保戶繳的保費扣除危險保費之後才用於投資,因而買投資型年金的人,幾乎都把它當成投資而非保險保障的工具。

股市來到歷史高點,訴求專家操盤的類全委保單,預估明年還是投資型年金的主流。類全委若能繳出高配息率,更將成為超級吸金機。

國內保險業2026年要接軌ICS,保險公司得用新的標準來計算RBC(資本適足率),投資型保單須提列的風險資本較少,壽險業者也樂於銷售。

 
破天荒 投資型年金躍「新險王」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掰掰最熱利變壽險。今年將是我國壽險業商品史上,最熱銷商品換人做的重要年度。前十月初年度保費(FYP)狂銷3,784億元的投資型年金,全年預估將以逾4,500億元,打敗連續七年銷量第一的利變壽險,破天荒成為「新險王」。

本土與外商壽險公司高階主管昨(21)日受訪時不約而同指出,從11月迄今銷售情況來看,投資型年金賣得還是不錯,預估整體壽險業今年全年FYP含負債項下,投資型年金的保費將超過4,500億元,不但是投資型年金單一年度新高,且是首次登上我國人身保險商品的險王寶座。

根據壽險公會分類,人身保險商品分成九類,包括:傳統型壽險、利率變動型壽險、萬能壽險、投資型壽險、傷害險、健康險、傳統型年金、利率變動型年金、投資型年金。2014年以來,利變壽險FYP年年高居九類商品第一,每年少則3,823億元、多則6,958億元。

壽險公會統計顯示,利變壽險雖然還是非投資型壽險裡的最大宗,今年前十月FYP占比達88.6%,但利變壽險前十月FYP僅2,614億元、年減20.8%,明顯低於投資型年金的3,784億元、年增108.9%。

大型壽險公司高階主管昨日表示,利變壽險降溫,除了美國與台灣的央行因為疫情緊急降息,牽動宣告利率走低之外,金管會保險局的法令箝制影響很大,去年7月1日實施的宣告利率平穩機制、死亡給付對保單價值準備金最低比率規範(俗稱門檻法則),都讓利變壽險的IRR(保單投資報酬率)無法像過去般吸引人。

今年股市大好,訴求類全委、高配息的投資型年金熱賣,國壽、台壽、元大壽、富邦壽、法國巴黎人壽、安達人壽都推出商品,這六家前十月投資型年金FYP年增金額均以「百億元」計。

其中,國壽、台壽的表現最令市場驚艷,國壽前十月投資型年金FYP年增572億元、台壽年增321億元。

 
缺工、料漲 營建業者盼政府出手
記者陳美玲/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昌益事業群董事長暨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楊玉全指出,目前包括政府公共工程、國內廠商擴廠、營建業推案需求,在三股需求力量拉動下,而加劇市場缺工、料漲問題。但解決問題仍有賴政府出手。

對於料漲、缺工問題,他建議,要解決這兩大問題,除了查察是否有人刻意哄抬原物料價格外,應適度引進移工,可再搭配中長期相關獎勵措施,以從根本解決問題。他舉例,缺工嚴峻的問題,目前政府只開放都更、危老案,且工程案量要2億元以上的案子,才能申請引進移工,但這對嚴重缺工的營建業來說問題仍無解。

他建議,政府可以分回短中長期規劃,這二、三年短期過度時間,可以適度引進移工,並祭出獎勵措施讓本土勞工投入營建市場。中長期部分,推動營建業自動化、降低人力需求,並搭配強化勞工工作安全,改善勞工作業環境。

 
最低稅負調高 恐衝擊中小企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全球最低稅負制預計2023年上路,據悉,財政部將於本周三(24日)邀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公會開會,徵詢業界意見,以迎戰全球最大規模稅改。對於財政部拋出調高國內企業最低稅負制稅率,有會計師認為,未必能解決問題,卻衝擊原本不在全球追稅範圍的中小企業,建議財政部審慎考量。

財政部因應全球最低稅負制,拋出兩大稅制工具,包括將國內企業最低稅負制稅率12%調高到15%,以及報請行政院核定CFC(營利事業受控外國企業)制度上路,這兩項工具都無須經立法院修法,只要行政院點頭即可。

不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於全球最低稅負制的相關立法範本尚未出爐,財政部也仍在觀望,本周將蒐集會計師意見,作為後續稅制變革參考。

據透露,財政部此次會議,不像過往都是政策已成形,大致聆聽一下會計師意見,而是針對「全球利潤分配稅制」及「全球最低稅負制」兩項國際大幅度稅改,採取較開放態度,讓與會會計師充分表達意見。

不具名會計師指出,財政部拋出調高國內企業最低稅負制稅率的想法,恐有變相加稅的嫌疑,全球最低稅負制適用對象是鎖定全球營收逾7.5億歐元企業(約240億台幣),有效稅率訂為15%,台灣受影響企業家數原本僅約160家到172家左右,但財政部若直接調高國內稅率,國內大大小小企業都會受到衝擊。

會計師建議,財政部不應「便宜行事」,應做好修法準備,例如在《所得基本稅額條例》中,依據OECD之後的立法範本,另立「全球最低稅負制條款」,才能在把握稅權的同時,又不會傷及無辜。

資誠全球稅務服務主持會計師曾博昇則表示,肯定政府提出CFC上路、調整國內最低稅負稅率兩大工具,也認同這兩項作為應接軌國際,配合在2023年上路。

曾博昇表示,台商過去投資英屬維京群島(BVI)等免稅天堂,透過CFC制度上路,這些境外保留利潤視同分配,也要依法課徵台灣營所稅20%,有效拉高實質稅率;至於調高國內最低稅負稅率,則可抓回課稅權。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