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個臉書債券基金粉絲團熱烈討論兩個話題,一是某檔收益成長且以南非幣計價的債券基金,因為年化配息率達17.5%,理專積極介紹給投資人,不少人受高配息率吸引,詢問度與購買意願都非常高。
另一個話題則是5月中巴西政治醜聞造成股匯市大跌,很多投資人手中持有的一檔高配息新興國家固定收益基金,淨值單日大跳水,跌了近3%。投資人互相安慰:「大家都說,每月領息不須擔心淨值波動,長期下來領的息,可以彌補淨值下跌損失⋯⋯」
同一段時間,銀行理專持續把重心放在高配息基金的推薦上,因為配息率越高的基金,越容易被客戶接受,甚至近期傳出,為了挽救規模一直縮水的基金,某家基金公司決定把年化配息率提高到19%。
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業者,以「淨值下跌,投資人不會打電話問,但配息率一下降,基金公司客服、銀行理專電話會接到手軟」的情況,來說明台灣投資人有多在乎基金的配息率。
投資人愛高配息
忽略風險可能大於股市
以上種種現象均反映出一個事實:台灣投資人真的很愛高配息基金,也認為配息率就等於是報酬率!
對此,基金教母蕭碧燕表示,這是台灣特有的現象。台灣人「瘋配息」的程度有多熱?以台灣高配息基金的始祖「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為例,台灣投資人持有資產占該基金整體資產比例,曾一度高達90%,還引起主管機關的關切,截至今年3月底,台灣投資人的占比仍有63.97%。
另一檔正在銀行熱賣的「富蘭克林坦伯頓─新興國家固定收益基金」,截至今年3月底,台灣投資人的比重也高達46.62%。2008年金融海嘯後,債券市場走了近10年的大多頭,讓投資人持續從債券基金賺到錢,養成只看高配息率的習慣,因此忽略基金的波動度。而為了迎合投資人的喜好,不論債息、股息是否穩定,不管是不是有資本利得,基金業者紛紛提供了固定(或穩定)配息的基金給投資人。
「但是,這種只愛每月配息、只在乎配息率的習慣,卻可能不利退休金的準備。」蕭碧燕、財經作家蕭世斌及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不約而同做了以上的提醒。
千萬記得,高配息率等於高波動度,這種基金只適合做短線波段操作,不適合做長期退休金規畫!試想,經理人為了要拿很多錢出來配給投資人,就必須投資風險較高、能提供較高利息收入或報酬率的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部分經理人還會利用操作匯率、選擇權等,來增加可能的潛在收益來源。
從2008年以來至今年3月底,統計全球主要市場,有些債市的波動度和股市不相上下,甚至高於股市。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118 2017年7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