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国际频道: 日韩关系因强征劳工案再起波澜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日韩关系因强征劳工案再起波澜
Oct 31st 2018, 00:00, by 人民网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国际观察)日韩关系因强征劳工案再起波澜

新华社记者王可佳 耿学鹏

韩国外交部长官康京和与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10月31日就韩国大法院(最高法院)30日判处涉事日本企业承担二战时期强征韩国劳工赔偿责任一事通电话,商讨两国后续应对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目前韩国还有多起类似索赔案件,此次判决或将引发连锁反应,使本就因历史和领土纠纷而敏感脆弱的日韩关系再起波澜。

恐引连锁反应

韩国大法院30日支持4名二战时期遭日本强征的韩国劳工的索赔权,判决涉事日本企业新日铁住金公司向每名原告赔偿1亿韩元(约合8.8万美元)。此案诉讼过程长达十余年,一波三折,如今迎来终审判决,引发两国舆论高度关注。

原告方部分劳工最早曾在日本提起索赔诉讼,但最终于2003年败诉。原告后于2005年在韩国提起诉讼,但一二审均告败诉,直到韩国大法院2012年推翻二审判决发回重审,案件才迎来转机。2013年,首尔高等法院判处被告方新日铁住金公司向原告赔偿,被告方不服提起上诉。韩国大法院30日判决原告胜诉为这起案件画上句号,此案也成为第一起原告终审胜诉的韩国战争受害者对日索赔案。

这一案件的原告前期之所以屡屡败诉,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日韩两国1965年恢复邦交时签署的《日韩请求权协定》。这一协定的全称是《日本与大韩民国关于财产及请求权相关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合作的协定》,其中规定日本向韩国提供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双方确认"关于两缔约国及国民(含法人)的财产、权利和利益以及两缔约国及国民之间的请求权的问题"得到"完全和最终解决"。日本政府及日方被告据此认为,韩国劳工的请求权问题已经解决,原告无权再向日方索赔。

但韩国大法院认定,这一协定并不妨碍原告的个人请求权,同时认为新日铁住金公司对其前身企业的赔偿和债务负有法律责任,因此判原告胜诉。

目前韩国各级法院有十多起强征劳工索赔诉讼等待裁定。日韩舆论普遍认为,此次判决结果可能对这些诉讼产生影响,并可能导致更多劳工或遗属对日方提起诉讼。

日方反应强烈

韩国大法院的判决引发日本方面强烈反应,多名政府高官接连做出强硬回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3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判决违反了国际法,两国在《日韩请求权协定》中已经完全且最终解决了劳工问题。他还罕见地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布两条消息,称日本政府将采取坚决态度来应对此事。

河野太郎30日也发表谈话称,这一判决违反了《日韩请求权协定》的规定,等于从根本上推翻了日韩邦交正常化以来所构建的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法律基础,日方感到非常遗憾,绝对无法接受这一结果,要求韩方立即修正这一做法。河野当天还召见了韩国驻日大使李洙勋并表达抗议。

日本外务省30日在亚洲大洋洲局之下专门设置了"日韩请求权相关问题对策室"以处理判决的后续事宜。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政府正计划采取各种可能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向海牙国际法院提起诉讼等。

关系再起波澜

分析人士认指出,受历史和领土问题等因素影响,日韩两国关系敏感复杂,合作与摩擦并存。两国围绕"慰安妇"问题、"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问题等龃龉不断,此次韩国大法院的判决可能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趋紧。

日本《朝日新闻》撰文称,与"慰安妇"问题不同,韩国政府对劳工问题一贯持已解决的立场,但如果韩国政府改变这一立场要求日本企业依照判决赔偿,再加上韩国打算解散基于日韩"慰安妇"问题协议而设立的"和解与治愈基金会",日韩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

日本共同社认为,日韩两国目前正在协调韩国总统文在寅年内访日一事,此次判决可能对这一访问产生影响。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尽管日方表现出的姿态十分强硬,但后续行动并不一定会强硬到底。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报道称,日本政府若要解决朝鲜半岛无核化及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就必须与韩国和美国组成联盟,因此并不希望此事使日韩关系进一步交恶从而产生更多负面影响。

韩国总理李洛渊30日在表示韩国政府尊重大法院判决的同时,也表示希望发展面向未来的韩日关系。据韩国外交部发布的信息,康京和在31日与河野太郎的通话中也表示,有必要加强合作,发展面向未来的韩日关系。

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涉事的新日铁住金公司还要谋求今后在韩国的经营与发展,日韩两国也互有维持和发展与对方关系的需要,两国政府有可能采取外交谈判等多种方式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