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国际频道: 海鲜都去哪儿了(驻外记者手记)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海鲜都去哪儿了(驻外记者手记)
Nov 1st 2018, 00:00, by 陈效卫

  "热带缺鱼虾,岛国少海鲜。"这个听起来颇有些匪夷所思的传闻,在记者采访多米尼克的几天中得到了反复印证。当地华人不时"揶揄":这里徒有"加勒比海鲜盛宴"的虚名,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个口福,真正能吃到的鱼虾也就那么几种。

  位于东加勒比海中部的多米尼克,渔业资源真的如此匮乏吗?绝对不是。沙丁鱼、海螺、龙虾、螃蟹、章鱼、金枪鱼、马林鱼、石斑鱼和红鲷鱼等,可谓应有尽有。在这里短短几天,记者就不止一次看到鱼跃海面的景象。中企驻当地员工在海边游泳时,也时常遭遇遮住视线的沙丁鱼"风暴"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鱼墙",其阵势比水族馆里的鱼群要壮观成千上万倍!

  既如此,这里的人们为何会"守着干粮挨了饿"?

  环境保护是多米尼克的立国之本。国徽上的椰子树、香蕉树、鹦鹉等图案,即展示了其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就与渔业有关的举措而言,多米尼克政府只鼓励没有污染的作坊式传统捕捞方式,如漂筏、小划艇、小木船等,捕捞时间限于白天,作业地点控制在有公路连通的沿海岸线12海里范围之内。政府不仅限制容易造成污染的深海和大型捕捞船,还严禁外国船只进入多米尼克领海进行捕捞。此外,政府还出台了多项禁令,如每年3月到9月为龙虾和海螺禁捕期,3月至10月为各种海龟禁捕期。受到空间和时间上的双重制约,多米尼克每年到港卸鱼量不足2000吨。

  在多米尼克渔村,常可以看到渔船出海归来、民众排队抢购的现象。脱销是常态,抢手的石斑鱼、红鲷鱼更是可遇不可求。正因如此,这个岛国虽守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每年却不得不进口上千吨鱼类产品。

  政府也不鼓励浅海网箱养殖和深海养殖。海边出生、海里长大的多米尼克人认为,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自身能够调节平衡,但海水养殖会打破这一平衡,造成港湾浅海水质恶化,进而诱发赤潮等环境问题。

  多米尼克的捕捞政策看似严格,实际上是积极的保护环境之举。过度开发,竭泽而渔,资源恩赐就会沦为资源诅咒;先污染再治理,总体投入成本更高。因此,作坊式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渔民获得了理想的鱼价,也平衡了周围海域生态系统。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01日 22 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